自古以来,家庭和睦是每个人都渴望的理想状态,然而历史上却曾发生过这样一个令人震惊的故事:一位母亲不仅不希望子女之间和睦,甚至怀着深深的恶意,想让自己的小儿子亲手杀掉大儿子。这是一段发生在春秋时期的悲惨历史,揭示了母子之间复杂的情感纠葛。
故事的主人公是武姜,原本是申国的公主,命运的安排让她嫁给了郑国的国君——郑武公。婚后,武姜和郑武公过上了看似幸福的生活。四年后,武姜怀上了孩子,原本应是值得庆祝的喜事。然而,怀孕期间,武姜感受到了难以忍受的痛苦。孕吐、恶心、四肢酸痛等症状让她的身体处于极度的不适状态,她心中逐渐对肚子里的孩子产生了不满,认为这孩子给她带来了无尽的麻烦。
怀胎十月,终于到了临产的时刻。通常来说,顺利分娩的产妇应能很快听到婴儿的啼哭声,然而,郑武公和宫中的侍者等了整整一天,始终没有等来孩子的哭声。经过医生的检查,终于发现武姜出现了难产,婴儿并没有按照正常的顺序降生,而是脚先出来,成为极为危险的“臀位难产”。即使放在现代,遇到这种情况,医疗条件再好,分娩的风险也极大。更何况是在古代,稍有不慎,母子二人都可能丧命。
展开剩余83%武姜忍受着剧痛,从清晨一直到深夜,直到快接近凌晨,孩子终于出生。幸运的是,她活了下来,而这个孩子也顺利降生。原本经历这么多辛苦,母亲应当更加疼爱这个孩子,然而,武姜心中的怨恨却丝毫没有减轻,反而加深了。她给这个儿子取名“寤生”,意指不顺、逆流而上,带有深深的厄运象征。从她为孩子取的名字中,我们便可以窥见她对这个大儿子的厌恶。
三年后,武姜再次怀孕。这一次,怀孕过程非常顺利,分娩时也没有任何痛苦,孩子的降生几乎如同天赐的恩典。她对小儿子的爱深沉且毫不掩饰,因此,更加坚定了她对大儿子寤生的恶意。于是,她给小儿子取名“叔段”,并且对他宠爱有加,几乎将所有的母爱倾注在他身上。相比之下,大儿子寤生几乎从未被母亲抱过,这使得兄弟俩的成长轨迹截然不同。
面对母亲的冷落,寤生并没有心生怨恨,反而一直对母亲充满感激。他认为,母亲能坚持把他生下来,已经是莫大的不易了,自己又怎能因小小的不公而生怨呢?他一如既往地对母亲尽心尽力,甚至对弟弟叔段百般宠爱,无论在家中还是外面,凡事总是让着弟弟,哪怕自己忍受着极大的委屈。
然而,武姜依然觉得寤生懦弱,始终无法与她心目中诸侯王室的英勇形象匹配。就像一句广为流传的话所说:“成见如山,怎能搬动。”不管寤生如何努力,他在母亲心中的形象始终无法改变。
一天,寤生得知母亲对自己的偏见已深得无法挽回后,他忍不住在宫人面前痛哭。他说道:“母亲有两个儿子,如何能做到一视同仁?可我只有一个母亲,若我连她都不爱,还能爱谁?”虽然寤生一直如此宽厚待人,但母亲武姜依然偏爱叔段。
不久后,叔段在母亲的影响下,也逐渐对哥哥寤生产生了轻视。一次,兄弟俩在宫中进行射箭比赛,叔段射箭如行云流水,箭无虚发,场面掌声不断。而当寤生举起弓箭准备射击时,看到母亲微微皱眉,似乎担心他抢了弟弟的风头。于是,他缓缓放下弓箭,表示自己并不擅长射箭,母亲才恢复了笑容。
随着时光流逝,寤生渐渐长大,日渐英武,渐具父亲郑武公的气质。然而,郑武公也年迈体弱,经常卧病在床。为了避免后继无人,郑武公决定提前立嫡长子寤生为继承人,并且公开宣布他将成为未来的国君。对此,武姜非常不满,她觉得叔段更聪明、更机敏,而寤生则注定会带来灾祸。她不断央求郑武公更立公子,却被郑武公拒绝。郑武公坚持认为,作为一国之君,仁爱才是最重要的品质,而寤生宽厚仁爱,日后必能成为明君。而叔段争强好胜,心胸狭窄,根本不适合继承王位。
郑武公去世后,年仅十三岁的寤生顺利登基称王,史称郑庄公。尽管如此,武姜依旧对他充满敌意,甚至希望小儿子叔段能够取而代之。为了实现这个目标,武姜不断采取各种手段,准备让弟弟夺取哥哥的王位。
最初,年仅十岁的叔段并未被封地,武姜便向郑庄公请求,恳求他将一个名叫制邑的城池封给叔段。然而,制邑作为一个军事重镇,关乎郑国的安危,郑庄公深知其重要性,不得不拒绝了母亲的请求。武姜见状反而愤怒,要求郑庄公将京城赠送给叔段。面对母亲的压力,郑庄公不得已同意,将京城封给了叔段。
随着叔段得到京城,他在武姜的帮助下,逐渐扩展势力,修缮城池,招募士兵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叔段的实力越来越强,几乎与郑庄公平分秋色。大臣们开始担心,郑国的两位主公必将引发内乱。郑庄公对这些言论毫不在意,只是淡然地说:“多行不义必自毙。”
年复一年,叔段逐渐成长,在他三十岁那年,他决定起兵造反,夺取哥哥郑庄公的王位。武姜也早已做好准备,一旦小儿子起兵,她将帮助他打开宫门,让他亲手杀掉寤生。然而,郑庄公早已洞察一切,早在叔段发动叛乱前,他便在叔段阵营内安插了卧底。就在叔段的大军接近郑国国都时,郑庄公便夺回了京城,并且取得了决定性胜利。
最终,叔段兵败,被迫逃亡他国,再也没有返回过。而对于母亲的叛变行为,郑庄公虽愤怒异常,却也心生懊悔。随后,他将母亲武姜流放至一座小城,并发誓:“不到黄泉,永不相见。”然而,时光流转,他渐渐后悔,不该如此对待母亲。最后,在一名谋士的帮助下,郑庄公与母亲在地下的黄泉隧道中重聚。此后,母子重归于好,武姜也开始改变,重新疼爱大儿子寤生。
这个故事让我们深感寤生的宽厚和仁爱,毕竟谁不希望能拥有亲情呢?如今,许多人在与亲人争执时也许会一时气愤说出“永不相见”的话,但亲情才是最宝贵的。常常我们对陌生人展现最温暖的笑容,却忽视了与亲人之间的沟通与理解。如果我们能以三分之一的宽容与体谅来对待亲人,相信家庭中的矛盾能得到更多的缓解。所以,珍惜与家人相处的时光,毕竟,人生无常,错过了可能再也无法重来。
发布于:天津市创盈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